2011 年国内可以购买比特币:早期加密货币交易的探索
这一年,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本土化加密货币交易所,购买比特币主要依赖海外平台。当时,全球首个大型比特币交易所 Mt.Gox 于 2010 年上线后,在 2011 年逐渐被国内少数技术爱好者知晓。用户需通过英文界面注册账号,绑定国际支付方式(如信用卡或 PayPal),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,再在平台上买入比特币。不过,由于语言障碍、支付流程繁琐以及国际转账手续费较高,当时能完成交易的用户仅为小众群体。
除了海外交易所,国内早期的加密货币论坛也成为交易场所。一些比特币持有者会在论坛发布出售信息,买家通过银行转账直接向卖家支付人民币,卖家收到款项后再通过比特币钱包转账完成交易。这种点对点交易完全依赖双方信任,没有第三方担保,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,但因流程相对简单,成为部分用户的选择。
2011 年比特币价格极低且波动剧烈。年初单枚价格仅约 0.3 美元,到 6 月一度飙升至 32 美元,随后又暴跌至 2 美元左右。这种剧烈波动让不少人对其持观望态度,而敢于入场的投资者,更多是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好奇与信仰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1 年国内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,既无明确支持政策,也无禁止性规定,这为早期交易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。但由于认知度低、交易渠道有限,当年国内比特币的持有量和交易量都极为有限,未能形成规模化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