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做 Web3 合法吗?复杂监管下的探索

在全球 Web3 技术浪潮汹涌的当下,国内从业者对其合法性尤为关注。Web3 以区块链为核心,致力于构建用户掌控数据、去中心化交互的互联网生态,涵盖去中心化金融(DeFi)、非同质化代币(NFT)等多元应用场景。但在国内,其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政策环境。

根据 2017 年 “94 公告” 以及 2021 年 “924 通知” 等政策,明确将在境内开展虚拟货币金融服务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,情节严重将追究刑事责任。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如发币、经营虚拟货币交易所和挖矿,均在禁止之列。发币项目易涉非法集资,虚拟货币交易所进行的法币与虚拟货币、虚拟货币间兑换业务,扰乱金融秩序;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能耗大,违背节能减排政策。

不过,Web3 并非完全被禁止。若从业者能规避政策红线,仍有合法发展空间。部分 Web3 项目可将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聚焦在合规领域,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、优化版权保护机制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不涉及虚拟货币交易,仅运用区块链防篡改、可追溯特性,为实体经济赋能,这类业务符合现行法律规定。

近年来,香港与深圳之间兴起 “前店后厂” 模式。项目方在香港注册公司、申请牌照,面向监管与海外资本;于深圳组建技术团队负责开发。从表面看,通过 IP 限制、KYC 等手段将服务对象限定为境外用户,资金结算、市场宣传等在境外完成,境内仅负责纯技术研发,似乎能规避监管风险。但实际操作中,若境内技术团队介入代币设计、运营管理、用户数据处理等环节,即便项目主体在境外,也易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变相提供非法金融服务,存在合规隐患。

对国内 Web3 创业者而言,若计划发行 Token,需审慎对待。Token 若为功能型,用于平台内产品或服务,不涉及投资回报,在部分司法管辖区(如新加坡、香港)可能合法;而证券型 Token 因具备投资属性,监管严格,未经批准公开发行易被认定为非法发售证券或非法集资。此外,募资对象也很关键,应避免面向国内普通公众,可考虑面向合格投资者,降低法律风险。

总体而言,国内做 Web3 不能一概而论地判定合法与否。从业者需深入研究政策法规,精准把握业务边界,在合规前提下挖掘 Web3 技术潜力。随着技术发展与监管完善,未来 Web3 在国内有望找到更清晰、合法的发展路径,实现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的平衡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