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币(ETH)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,其是否被国家认可的问题,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从我国现行政策与监管态度来看,以太币并未获得国家认可,也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,相关交易活动还面临明确的法律风险。
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框架早已清晰。2017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指出 “代币发行融资” 本质是非法金融活动,而以太币这类虚拟货币正是此类活动的常见载体。2021 年,多部门再次发文强调,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等行为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 —— 这一规定直接将以太币的交易炒作纳入监管禁止范畴。
从法律属性来看,以太币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,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国家从未承认过任何虚拟货币的 “货币地位”,自然也不会对以太币的价值或交易进行背书。此前有投资者认为 “以太币有技术支撑,应被认可”,但监管层面的态度明确:技术属性不改变其金融活动的非法性,只要涉及交易炒作,就属于被禁止的范畴。
现实案例也能印证这一点。近年来,多地警方查处过涉及以太币的非法案件:有的平台以 “以太币理财” 为名吸收资金,最终被认定为非法集资;有的通过 “以太币交易” 进行洗钱,相关人员被依法追责。这些案例都说明,参与以太币相关交易不仅可能面临财产损失,还可能触及法律红线。
需要注意的是,国家禁止的是以太币的 “交易炒作活动”,而非技术本身。以太坊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研究并未被限制,但将以太币作为投资标的进行买卖、质押融资等行为,均不受法律保护。
综上,以太币并未得到国家认可,相关交易活动存在明确的法律风险。面对此类虚拟货币,需摒弃 “技术即合规” 的误解,警惕 “高收益” 噱头,避免因参与交易而陷入财产损失或法律纠纷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