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比特币的创世者,中本聪曾是早期网络中最活跃的挖矿者,但从 2011 年起,他的挖矿痕迹彻底消失在区块链上。“中本聪怎么挖不了啦” 的疑问,实则藏着比特币从实验品走向成熟的进化密码。
最直接的原因是挖矿难度的指数级攀升。2009 年比特币诞生时,网络算力仅维持在每秒几万亿次(TH/s),普通电脑就能轻松挖出区块。中本聪用个人设备在头一年挖出约 100 万枚比特币,彼时每挖一个区块只需几分钟。但到 2010 年,随着矿工数量增加,比特币系统按预设机制自动上调挖矿难度,到 2011 年初,算力已突破 100TH/s,个人设备的挖矿效率骤降。对中本聪而言,此时继续挖矿的投入产出比已大幅下降,退出成了理性选择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对 “去中心化” 的刻意践行。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核心诉求,是摆脱对单一主体的依赖。若他持续占据大量挖矿份额,会导致网络算力集中,违背 “去中心化” 初衷。2010 年他在邮件中曾提醒开发者:“挖矿需分散到更多人手中”。事实上,当 2011 年专业矿机开始出现时,中本聪的主动退场,恰好给了普通矿工和新兴矿场成长的空间,让比特币算力分布逐渐分散,这正是他对自己设计的系统的 “自我克制”。
此外,身份保密的需求也让他必须停止挖矿。早期挖矿地址与中本聪的关联已被市场关注,若继续挖矿,新产生的地址会与旧地址形成交易关联,通过链上数据分析,其真实身份可能被锁定。2010 年末他淡出社区后,彻底停止挖矿成了保护匿名身份的关键举措 —— 毕竟,任何一笔新的挖矿产出,都可能成为暴露行踪的 “数字脚印”。
如今回望,中本聪的 “挖不了” 更像是一场主动的 “功成身退”。他用停止挖矿的行动证明:比特币的价值从不依赖创世者的持续参与,而在于无数矿工共同维护的网络共识。那些早期挖出的比特币至今沉睡,恰是对 “去中心化” 最好的注解 —— 创造者退场,系统反而更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