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炒虚拟币犯法吗?深度解析相关法律规定与风险

虚拟货币,如比特币、以太坊等,凭借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特性与潜在的高收益,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。然而,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,炒作虚拟货币的行为面临着诸多限制与法律风险。​

2021 年 9 月 24 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虚拟货币在我国的货币属性,使其无法像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一样具备法偿性 。​

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。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、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、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、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,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擅自公开发行证券、非法经营期货业务、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若开展这些非法金融活动且构成犯罪,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。​

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同样存在法律风险。任何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,一旦违背公序良俗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;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、危害金融安全,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。例如,个人私下买卖虚拟货币,其交易行为不受法律保护,一旦发生纠纷,如遭遇诈骗、交易平台跑路等情况,投资者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。​

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,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不仅相关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境内工作人员会被依法追究责任,明知或应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、支付结算、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,也难逃法律制裁 。​

从实际案例来看,一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通过操纵价格、虚假宣传等手段吸引投资者,最终导致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。这类平台的运营者因涉嫌非法集资、诈骗等罪名被依法处理。此外,部分个人因参与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,消耗大量能源,违反了国家节能减排政策,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。​

在中国,炒作虚拟货币不仅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,还可能触犯法律红线。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远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,选择合法、合规、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,以保障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 。